第十章 秋风过耳(4)(1 / 2)

想到这儿,初墨只觉得眼前一阵天昏地暗,脑海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就是:莫不是被人下蛊了罢。

待初墨回过神来,发觉缃儿和绛儿都一脸茫然的看着她,晓得定是自己刚才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赶忙解释道:“以前家里来过一个打秋风的亲戚,好像还是个秀才公,在族学给童子启蒙的。那时我还小,听说了就好奇想见见那位秀才公长什么模样,背着人悄摸往前院去了,说巧不巧,刚出了二门还没到正房,正遇见那位秀才公在廊下给大爷说故事,我就偷摸躲在假山后头,闻秀才公给讲了这么一件稀奇事儿……”

言罢,初墨又忘了季老爷上回严厉的教导,开始绘声绘色的扮演了起来。

话说那姑苏城外往东六里有一地儿名叫王家村,村里有位刘姓书生,家中世代靠耕地打猎卖山货为生,刘家是早年逃难到王家村,逐在此定居。

刘生幼年丧父,老父原是为族中修缮宗祠时不慎从屋顶跌落身亡,族中长老深感刘生孤儿寡母之不辛,特许其冠村中族姓王,族中给发葬银,拢共米五石、帛一匹、麻布三匹、恤银十两。

自此刘生更名王姓。王生童年于族学启蒙,王母虽大字不识一个,却也是位深谋远虑的女子,将除葬王父外其余祭银通通交予私塾供王生读书。要说这王生也确真真是个争气少年人,不枉老母含辛茹苦将他拖拉抚养成人,一举通过院试做了秀才公。

王母心感甚慰,复又想到自古大丈夫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便做主替王生说了门亲,新妇子亦是居于王家村的外乡女陈氏。

那陈氏原是一卖货郎的独女,一家三口本住在离王家村不远的一个寨子里,陈氏出生没多久,她娘不堪贫困跟村头卖猪肉的屠夫跑了。

小陈氏尚年幼,卖货郎无奈,只能走街串巷都带着,卖货时挑着的扁担前后各一个大竹筐,前面的筐里就放些小姑娘喜欢的头花、木簪子等货物,将小陈氏放在里头,小姑娘每每也能自得其乐的玩得不亦乐乎。日子虽过得辛苦清贫,只要看到小陈氏快乐娇憨的笑脸,卖货郎就感叹上天待他还是不薄。

然而好景不长,一日父女俩进山时路遇毫豚,卖货郎拼死护下小陈氏一命,苟延残喘拖着到了王家村,卖货郎自知时日无多,临终前托付王家族长照抚小陈氏长大,小陈氏自此便在王家村留了下来。

陈氏嫁作王家妇不到一年就有了身子,临近生产时王生赴城里参加乡试,铩羽而归。失落归家时正巧陈氏生产,顺利生下一个大胖小子。

可怜王母早年辛劳熬坏了身子,一日内得知大喜大悲竟没承受住,一口气憋着上不了就过去了。

王母身故后,陈氏便担起了一家三口养家糊口的重担,除往日需做的农活不可缺少以外,还每日到城中布庄替人纺线织布补贴家用,日子尚且凑凑合合能过下去,但而后王生考中乡试,家中却是无力负担王生进京会试的盘缠。

一日,陈氏无意中听布庄伙计干活间隙闲谈,得知养蚕不难,所得蚕丝可交予布庄换取钱粮。陈氏心中一动,想到家中院子里头正巧有棵桑树,又始在家中养蚕。

多年过度的劳苦过早的催老了陈氏,那个一年多前尚且云娇雨怯的女子现在肤色深暗,生活的风霜早已在她的眼角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满身打着补丁的黄布衫尤其衬得出老,整个人显得老态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