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如果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就必须坚定不动摇,并要行动迅速,速战速决。
如果要后发制人,则要谨慎周密,徐图缓之,以静制动。
当敌人已经接近的时候,可以主动示弱,引诱敌人,而后出奇制胜。
当敌人距离较远时,则要以强大的气势来震慑敌人,使其知难而退。
范蠡还主张在合适的时刻,要尽力促成主客的变化,也就是激化敌方联盟的内部矛盾,灵活运用离间之计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防守上,范蠡主张“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
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经过周密的准备,谨慎防守,这样才能应对未知的挑战。
多么智慧的策略啊
准备充分才会在面对危险困难时有备无患,这表明他充分认识到了战争准备的重要性,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了富国强民的国防战备观。
主旨意思就是,“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行,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做好战备物资的生产和储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少年有志,时人未知。
越绝书里说他“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他“佯狂倜傥负俗”,意思是范蠡是假装疯癫,很洒脱,与一般人的行为不一样。
范蠡从政,是他人生的转折。他的行为举止放荡不羁,人性率真,颇有道家风范,可称儒道互补或外道内儒。
但他并非颓废,不是悲观主义者,在内心,范蠡还是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的。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吴国,再来个“檇李大捷”。
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
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
为挽救濒临灭国的越国,范蠡劝越王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越王勾践听取了范蠡的建议,积极与吴国议和,吴王夫差罢兵回国。
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前去。
范蠡审时度势之后,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
吴王夫差在日常接触中,非常欣赏范蠡的才华,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来帮助自己。
面对吴王的利诱,范蠡丝毫不为之所动,并坦然相告吴王,“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范蠡坚定陪着越王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几年之后,最终君臣二人平安回到了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