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把一年分做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每半个月是一个节气,哪一个节气吃什么东西,都交代得很清楚。
而且,祖先更是强调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人们吃的这个东西,譬如肉类、五谷杂粮、蔬菜和水果等,都产于自己家乡周边几十里范围内。
生于斯长于斯,这个地区生长的东西养活这个地方人,我们的祖先早已参透了饮食与健康的联系,非常讲究饮食起居。
人的身体是一个体系,身体之外是另一个体系,内外体系相和谐,才能身体康健,否则就会疾病丛生。
春天吃温性的食物,以助气机升发;夏天吃凉性的食物,以制暑气火热;秋天吃中性的食物,以防燥气伤津;冬天吃热性的食物以抗寒气与滋补。
在我国的中医养生理论中,更有五色入五脏之说,也就是说不同颜色的食物,它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同的。
黄帝内经中说,白色润肺,黄色益脾胃,红色补心,绿色养肝,黑色补肾。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通过有规律的生活、良好的饮食与平和的心态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很多人生病之前从不知道养生,保健身体,都是生病之后,用自己辛苦赚得的钱养医生了。
养生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家人的负责。
无论你是想得到名利还是想改变命运,你都需要一个好的身体。
很多长寿的人根本没有什么养生功法的概念,仅仅是靠自己的饮食和作息规律,就比一般人寿命要长很多。
细心琢磨古圣先贤的教诲,你会从内心中佩服古人的智慧。
他们懂得生活,更知道养生的真谛。
现在人迷信科学,实际讲是一点都不科学,不懂食物属性,不知食物间的相生相克,而是乱吃补品,本来身体无事或是无大碍,结果一通乱吃,病都出来了,而且是补出来的。
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饮食呢
佛教食存五观说的很明白,“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首先,要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碗饭菜,经由农民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然后由商人贩卖至各地,再经厨人淘洗、烹饪,最后才呈现在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
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行为和德行,是否对得起这份饮食,要时刻怀有感恩敬畏之心。
在这里,就要提到一位高僧,他是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与李白是同时代的人,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长乐人,幼年出家。
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法,天下向风,怀海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是禅宗丛林清规的制定者。
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