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又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善。”郑骀点头说道。
列御寇说这么多并不是希望郑骀重用他,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列御寇又给郑骀讲了《纪昌学射》和《薛谭学讴》两则寓言故事。
《纪昌学射》和《薛谭学讴》分别表达的是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
然后列御寇又讲道:“御寇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御寇讲的是他学射箭的经历,表达的是凡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郑骀突然想到他穿越前仿照曹植的《鹞雀赋》写的一篇名叫《鸊蜉赋》的短赋,因为《鸊蜉赋》采用的是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所以也可以算作是寓言。
“吾尝闻人言:‘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
蜉蝣者,类蝉也,非三日而死,故感而作赋曰:
‘蜉临水飞,鸊游于侧。鸊问蜉曰:女可知冰?蜉得鸊言,意甚怅:安能不知?鸊得蜉言,意甚讥:女见于夏,朝生暮死,何以知之?蜉乃对曰:隐水三载,方见于世。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具知其形。鸊得蜉言,意甚疑:吾亦入水,未尝一遇?蜉乃对曰:姿形有异,遇而不识。
鸊得蜉言,意甚惑:何异之有?蜉乃对曰:体厚而窄,游而似鱼,角短足长,尾似桨焉。
鸊得蜉言,意甚觉悟:尝遇女矣!蜉慨然言:世皆愚昧,谓我夏虫,不可语冰。唯知旦见,不知昔隐。知之不全,焉晓本质?’。”
郑骀写的《鸊蜉赋》是借人们对蜉蝣生活习性的认识来阐述道理。
由于郑骀不知道列御寇对蜉蝣的认识有多少,所以他没有直接诵出《鸊蜉赋》,而是先做了一番说明。
郑骀因为还要接见其他人,便没有再找话题和列御寇聊,列御寇也识趣的告辞离开了。
列御寇在离开郑伯宫的途中一直在想蜉蝣的问题,他也一直以为蜉蝣三日而死,不知道蜉蝣和蝉一样会褪壳。
列御寇为了验证郑骀的说法,准备在回圃田的路上找一个水塘捉几只郑骀所说的蜉蝣幼虫回去观察。
郑伯宫兰台阁内。
郑骀又接见了杂家代表人物罕力和驷白。
郑骀自然也要考较一下罕力和驷白,于是郑骀先向罕力问道:“敢问罕子何谓九野?”